二分髌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现 - 6080新视觉影院

二分髌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现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5-14 14:18:09

一文详解二分髌骨!

概述

二分髌骨(Bipartitepatella)又称为髌骨双分裂,是青少年阶段髌骨发育异常出现1个或多个副骨化中心,最常见于髌骨外侧髌上1/4 、外 1/4,且常呈双侧对称发生,而发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贯通的少见,个别在骨发育成熟后仍不与主骨融合。

解剖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它包埋在股四头肌肌腱中,在膝关节的前部,髌骨是扁平、远端三角形、近端弯曲的,具有前后表面,三个边缘和一个尖。在个体站立时,它远端的尖接近膝关节线。

髌骨在出生时完全为透明软骨构成,2-5岁时出现骨化中心,17-18岁时骨化完成,髌骨一般只有一个骨化中心,在10-14岁时出现,次级骨化中心一般在15岁左右即愈合。

Saupe根据副骨化核所在部位不同而分为三型:

一型:骨化核位于髌骨下极。

二型:位于髌骨外侧。

三型:位于外上角。

其中三型最多见,占75% , 二型最少, 只有15%, Ogden认为股外侧肌的慢性抗力作用于髌骨上段外侧是二分髌骨的成因。有作者认为它是形成髌骨的多个化骨核发育过程中未能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发生学上的先天性遗留物。

也有作者认为, 本病为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发病原因为劳损,造成软骨连接部位遭受牵拉损伤,类似Osgood-Schlatter病等骨骺部疾病的形成,故诊断为“二分髌骨损伤症”。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为正位于髌骨外上角见弯曲较宽带状低密度透光线,透光线宽窄度基本一致,透光线相对应边缘髌骨略显致密、毛糙,外上角髌骨呈游离状;侧位髌骨上方髓腔内见弯曲透光线;轴位髌骨分为大小2块,外侧块小。

如图示膝关节外侧偏上可见一类似于“碎骨块”影,连接处可见一低密度弧状透明线,宽窄均匀,边缘硬化

轴位显示髌骨分左右两块,外侧块较小

X线正位片显示外侧上方结节状“碎骨块”影

MRI表现:于T1及T2加权像均表现二分髌骨呈低信号带,T2加权脂肪抑脂二分髌骨分离带亦清晰表现为低信号带。

MRI冠状位显示髌骨外上方骨性结节信号,连接处信号均匀,呈低信号表现

CT表现:基本同X线,但经三维重建技术,螺旋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经多层面重建(MPR)得到轴位、冠状、矢状位图像,以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出直观立体图像,显示的则更细致。

CT三维重建后显示外上方小碎骨块影与主骨相连,显示更加直观清楚

鉴别诊断

有以下几点:

1、二分髌骨一般无外史。

2、一般17~18岁以上髌骨骨化后,有二分髌骨。

3、二分髌骨多位于髌骨外上角,主副髌骨二者间透光带呈弯曲状,且透光带较宽,并且宽窄较一致(X线表现)。

4、透光带边缘致密、可毛糙。

5、在随访过程中,二分髌骨既不出现骨痂生长、骨折愈合的X线征象,也不会发生主、副髌骨间融合。

来源丨新乡医学影像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