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电影 - 6080新视觉影院

最长的电影

来源:人气:0更新:2023-10-04 15:51:19


视觉设计:魏小默 程向菁菁

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139号,走进一座古朴的小院,右手边的小房子里,是李忠进出最频繁的地方之一,这里是湖北电影制片厂的电影胶片资料库,存放着自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以来李忠和他的同事们拍摄的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影像资料。

此时虽然已经入秋,但武汉的正午依然暑气难消。片库里空调和除湿机功率开得很足,压缩机的声音透过铁制防盗门传到李忠的耳朵里。三个相连的小房间就是这个片库的所有,由于资料太多,这里基本上只够一个成年人在里面走动,有时候手上拿的东西多了,转身也显得困难。

▲ 李忠正在整理电影胶片 摄影:崔徐波


“这应该是世界上持续拍摄时间最长的电影。”李忠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盒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胶片。

在翻找中,李忠终于找到了那一格记忆中的胶片。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工人在合龙的围堰上挥舞旗帜庆祝。摄影:孙荣刚

“这是大江截流。”

即使已经过去了25年,那依然是在李忠的脑海里不断回响的一天。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截流。这一天,现场涌入了两千余名记者,而李忠是唯一一名带着摄影设备站在截流最前线的摄影师。

那天,他随身带着两盒胶卷,这8分钟的胶卷由他一个人“独享”,他谨慎而又“贪婪”地不断按下快门,这震惊世界、独一无二的现场被他一一记录下来。

在最核心的区域,那来往的车辆、被抛下江中的巨石和巨石激起的浪花,还有三峡建设者们昂扬的斗志,无一不震撼着李忠。他跟建设者们一样穿梭在热闹忙碌的场景里,融入其中又跳出其外,他从摄影机的目镜中看着这一切,记录着这一切。

当天下午3时30分,当最后一车石料被倾入江中,大江顺利截流,两岸指挥长见面相拥的那一刻,李忠握着摄影机的双手也不禁颤抖起来,他克制住激动的心情,调整姿态,将镜头对准现场,任胶片在摄影机中欢快转动……

即使知道这一刻必然到来,即使已安排好这一刻到来的具体时间,但当大江截流顺利完成时,无数建设者依然感动不已,依然热泪盈眶。

仪式是简短而隆重的,但其背后却是长达四年的科学论证和多达500余次的反复试验,过程中经历的艰辛、磨难,只用言语表达略显苍白。但当你在画面中看到科研人员的眉头由紧蹙到舒展,以及凌晨赶往现场的急促脚步和深夜工地上的谈笑风生,你便可以真切感受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克服了重重难关,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 李忠和同事们在三峡工程建设现场拍摄 湖北电影制片厂供图

李忠是一个极具文艺气质的导演,最开始接触工程纪录片拍摄,他并没有太多热情,心中也曾经怀疑是否能捕捉到精美的画面。然而三峡的美景以及壮观的施工场景令他震撼,胶片记录下来的是那些充满自然奔放美和人类不屈精神的珍贵画面。

▲ 1999年除夕夜,三峡工程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奋战正酣。(资料图片)

壮观、震撼——体现在巨石与翻斗摩擦中迸裂的火星里;体现在汹涌江水被激起的层层浪花中;体现在干涸江底中突现的嶙峋怪石上;更体现在响彻山谷的劳动号子里。

一条条胶片记录的是流动的历史,可以在超越时空的维度重现时间流过的痕迹。

大江截流之前,李忠在拍摄秭归移民的场景时,偶然间拍到一位女性流着眼泪在姐妹搀扶下登上离开家乡的卡车的画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故土难离,是在远去的车辆里回望家乡时久久无法移开的目光,是抱在怀里用了十几年依然不忍丢弃的泡菜坛,是在家门口歪斜着生长的一棵桔子树,是远行千里不经意间听到的一句浓浓乡音。”

这幅画面让李忠久久不能忘怀,他决定要找到她,并持续跟踪记录这位女性移民后的生活。李忠剪下一格画面寄往当地移民搬迁部门,多方协助之下,李忠再次见到了这位女性——李萍。

再次见面时,李萍一家正在忙着水稻夏收,村里的妇联主任也赶来帮忙。忙碌的劳作之后,李萍在家里招待了前来帮忙的新邻居、新朋友,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太阳下山。

▲ 移民之后的李萍(右)开始新的生活 湖北电影制片厂供图

库区移民的生活正在走向正轨……

当李萍再次回到三峡坝区,她凝视着一库碧水,眼里满是对故乡的思念,虽然已经过去十几年,但却能在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坝区准确说出故乡的位置。眼含热泪是对故乡的思念,笑靥如花则是对当下生活的欣慰——这并不矛盾。

1996年至2017年,李萍已经搬了好几次家,从村里到县城,再到市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心里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朝着更远的地方走去,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 舍小家为大家,库区移民为三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资料图片)

遍历千难万险,是为更多人安居乐业。

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荆江河段人民曾经饱受洪水侵袭之苦。从汉初到清末,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214次,仅明清史料记载的溃堤事故平均每十年就要发生一次。

1998年,长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宜昌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达63300立方米每秒。李忠曾带着摄影团队前往洪灾最严重的地区,那是一幅幅令人痛心的图景——无数房屋被洪水淹没,万亩良田变成汪洋泽国;抗洪军民在江堤上立下“生死牌”,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荆江蓄滞洪区33万人口被迫在16个小时内全部撤离,有些人家里晾晒的衣服还来不及收拾,有些人家里的炉灶上还在热着饭菜……

何其悲壮。

▲ 1998年,荆州被洪水围困,千亩良田变为泽国,数十万民众连夜转移。(资料图片)

1998年,长江全线投入1000万军民参与抗洪抢险,尽管倾全国之力严防死守,依然造成15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660亿元,接近三峡工程建设动态总投资。

“我们走过长江沿线很多地方,有些地方相隔千里,却都在江边修建有禹王庙或者镇江塔,频繁的水患让这里的人民期盼着长江安澜的一天。”李忠回忆道。

这一天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终于变为现实。

▲ 三峡工程建成前后

2020年汛期,长江第5号洪水以每秒75000立方米的流量呈汹涌之势扑向三峡大坝,流量远超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

李忠再一次把镜头对准了下游地区武汉和荆州,与1998年百万军民上堤抗洪抢险的景象不同,这里的人民正漫步江边,静观江水奔流,闲庭信步欣赏两岸风景。

“时代如何变迁,从一格格胶片中看得最直观,这些画面可以带你上天入地观看同一个场景,也能让你从未来回望过去。拍摄时,我操纵快门和光圈,让历史的光刻入胶片,而我的影子也被记录了下来,那是我同无数三峡人共同走过的伟大道路。”

▲ 湖北电影制片厂保存的部分三峡工程影像资料 摄影:崔徐波

从1994年到2012年,湖北电影制片厂三代摄影师在三峡足足记录下了84万呎胶片(2012年之后转为数码高清设备拍摄)。李忠时常笑着说,我们拍了一部全世界最长的电影,我们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纵观世界电影史,一部持续拍摄将近30年的纪录片,确实绝无仅有。

▲ 1993年以来,中国三峡总公司会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三峡工程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十五部(年度片12部、单本长片3部),其中三部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等奖项。图为三峡工程相关纪录片部分截图。

根据这些拍摄的资料,湖北电影制片厂编辑了全12集的纪录片《三峡梦正圆》。李忠作为最后一集《大国重器》的编导,他花费了3年多时间,一格一格梳理这些影像,写下了共14万字的脚本,全面回顾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也为自己与三峡工程的情缘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做一个收尾的片子是幸福的,同时也极度残酷。因为你会发现,在创作的过程中,你得把多年来留在你内心的珍贵记忆和感动不断掏空。”

▲ 一格胶片记录下一个历史瞬间 摄影:崔徐波

“在数码时代谈论胶片,人们总是会说胶片有一种令人着迷的质感。但是其实从记录历史来说,胶片是最可靠、保存时间最长的影像记录介质。”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第一格胶片依然被完好保存,并且可以正常播放,而那是一百年前的影像。

“三峡,配得上能保存超过百年的胶片。”

每一格胶片记录下的都是过去的一道光。

当它在手摇放映机中播放时,那被捕捉的光再次照亮银幕,反射出流动的历史。

本文作者:陈磊 施婧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