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读《分份》有感 作者:杨蓉函 - 6080新视觉影院

今日头条:读《分份》有感 作者:杨蓉函

来源:人气:0更新:2023-10-06 05:49:02

(三青之声分份读后感)

中秋话感恩

——读《童年趣事之“分份”的故事》有感

作者 杨容菡

八月十五,天上圆月高悬,人间万户团圆。我和弟弟妹妹正围在妈妈身边,妈妈则低头满头大汗地揉着面团,“妈妈,快点啊!”弟弟看着那雪白的面团直咽口水,一个劲地催促着。直到看见妈妈在面团里塞进红糖,外面裹上芝麻,再按到锅里时,弟弟才拍着手笑起来。虽然,看着那面团慢慢鼓胀,慢慢变色,直到带着焦黄的纹络被妈妈放到盘子里的等待过程有些漫长,但整个等待过程都充满期待,特别是一想到火烧吃进嘴里那种又甜又香的味道,即使再长的等待也感觉是那么的美好。

这一幕应该说五零、六零后基本都不陌生。我甚至脑子里没有小时候吃月饼的记忆,只深深烙印着中秋节妈妈烙糖火烧的情景和吃火烧时顺着嘴往下流红糖的幸福时刻。要知道那时候白面也是紧缺物资,在我家平时只有爷爷每天能吃到,即便是作为妈妈唯一的儿子的弟弟,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爷爷吃。在中秋节,能吃到一个小小的糖火烧就是人间美味。如此,怎能不期待过节呀?

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我国特有的民俗,也包含了孩子们对美食的无限期待和渴望。

所以,张三清老师在这皓月当空之时,也是无数往事上心头,令他奋笔成书啊!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且听他的分解:“ 因为每家每户孩子特别多,经济条件不够,买来的过节食品都得先收起来,谁也不许随便吃。到了晚上吃完饭,我妈便把柜子打开,把水果等过节的东西拿出来按份分。我们家一女五男共六个孩子,要分六份。分完了以后,我们几个孩子也都各存各的心眼,都把自己分来的食品藏在不好找的地方,留着自己吃。”而且,“本来大家分的都一样,可因为我小,有时还非要从姐姐、哥哥的堆里抢点我爱吃的水果。我的姐姐因为比我大8岁,知道让着我,我拿她的她不言语。可我的二哥比我大3岁,就不知道让着我。我如果要是从他那堆里拿东西,他一定会抢回去的。那时我的表现就是哭,就想让我妈给我做主吓唬他。最后还是以我胜利告终。” 这些小孩子的把戏,要是放到现在的角度就是自私,但在那一时那一刻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存在即合理。没有对错。

我表弟是大姑领养的孩子,他原生家庭在易县大山深处,土地瘠薄,父母再勤劳,也难以度日。于是,父母忍痛,将两个最小的孩子送人,让他们自寻活路。即便是现在,表弟看到孩子们挑食,依然不理解,“这不吃,那不吃。我小时候连碗冷粥都喝不上。”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有小心机也不难理解,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在我家房后生活着一家大户人家,地主成分,兄弟九个。在他们老爹的葬礼上,弟兄九个大打出手,原因是因为一根棍子。这场闹剧一时成了全村的笑柄。当然,那些年,村里的乡邻几乎是天天打架,为只鸡,为只鸭……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看打架好像是村里人们唯一的文娱活动。现在看来,当年打架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那时,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却是天大的事。

俱往矣,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天真孩童已是白发苍苍。对童年的回忆其实是一种忆苦思甜,是对下一代的启迪。当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无比富足,朋友圈有晒蒸螃蟹的,有晒大龙虾的,有晒烤全羊的。简直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齐聚餐桌之上。张老师却要晒晒童年那段拮据又幸福的时光。那时候,我们吃个糖火烧过节,现在我们吃个满汉全席来过节。是国家的繁荣富强给了我们这天壤之别的生活。

小学课本里曾有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告诉孩子们要感恩。其实,常怀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感恩生在伟大的中国,感恩生活在这个时代,感恩为我们和平富足的生活默默奉献的所有人!


《今日头条 》涿州三青之声编辑部

责任编辑:李尚森 姜水 杨容菡

总编:张三清

副总编:李尚森 姜水 杨容菡 高春喜 梁海清 甄丽娟 张俊成 赵炳涛 高万海 张秀菊 黄建平

编委: 杜长虹 王兰 葛金曼 刘兢 绳晓健 张煜 朱福来 胡立铮 杨轶宏 孟天阁 陈欣 牛志同 曹玉卓

顾问:李振寅 苏胜奎 潘玉文 刘书堂 郑桂元 李长青 付中北 索文 刘会军 马洪文 马宏 徐剑 王怀峰

涿州众星三清写作团:

团长:张三清

副团长:李尚森 / 马洪文 索文 高春喜

秘书长:姜水

副秘书长:梁海清 杜长虹 朱福来 王兰 张秀菊 绳晓健 曹玉卓

团员:编委: 葛金曼 刘兢 张煜 胡立铮 杨轶宏 孟天阁 陈欣 牛志同

顾问:李振寅 苏胜奎 郑桂元 付中北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