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8年未抬头,嘴离大腿不到2厘米,骨头被敲断后却能重获新生 - 6080新视觉影院

男子28年未抬头,嘴离大腿不到2厘米,骨头被敲断后却能重获新生

来源:人气:0更新:2022-05-01 12:12:06

2019年8月14日,深圳大学总医院,一名男子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姿势吹着口琴。他的嘴离大腿仅有1.8厘米,他在这样狭窄的空隙里专注地吹奏着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这名男子名叫李华,明天他将躺上手术台,赴一场前途未知的战斗。

即便不做这场手术,他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了,所以他只能相信医生,放手一搏。

也许他明天就会死在手术台上,在最后的时间里,李华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感谢为自己奉献了一生的母亲。

艰难的选择

李华出生于1973年,他的父母湖南永州的普通农民,在十八岁之前,他和别的男孩子没什么不同.

家中虽然不能给予他丰厚的物质生活,但至少衣食无忧,父母也非常爱他。

从他中学时期的照片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李华长相清秀,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

李华平淡但顺遂地过了18年,可从他18岁那年开始,这个普通的家庭被一场疾病彻底扭转了方向。

这一年开始,李华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膝盖疼痛难忍,他也去看过病,当做关节炎来治疗过一阵,但是并没有太大好转。

慢慢的,他的骨骼出现了大问题,他连行走都成了困难,不得不依赖拐杖。

他的母亲带着他去大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最终确认,李华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

到他29岁时,他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又过了几年,他的腰也无法保持直立,弯曲成了约90度。

到他35岁时,李华整个人像是被折叠起来一样,上半身完全瘫软,他的脸面贴着自己的大腿,其间只有不到两公分的距离。

正常人无法想象,李华要如何用这样的体态做一些最简单不过的事。

例如洗脸刷牙,他只能把毛巾塞进脸部和大腿之间的缝隙随便擦擦,刷牙只能靠吸管,牙坏的厉害。

喝水还好解决,用吸管就可以了,但是吃饭就困难得多。

母亲把饭菜装在一个不锈钢小盆里,李华自己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将食物塞进嘴里,他吃一顿饭要花费差不多40分钟的时间。

自从李华的身体出现病变后,他就再也没有平躺着睡过觉,只能侧着身子躺着。

平时在家里他扶着棍子还能走几步,但是一旦出门就需要坐轮椅。

他整个人趴在自己的膝盖上,用手艰难地转动轮椅。

这十多年来,不要说抬头看天空,李华已经连自己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因为他根本没办法照镜子。在他的视线里,只有自己的腿和残缺不全又颠倒的世界。

李华这样的状态根本无法生活自理,70多岁的母亲一直照顾着他的吃喝拉撒。

随着母亲年事渐高,她也越来越担心,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照顾李华,可是等自己过世了又该怎么办呢?

多年来,母亲也带着李华四处寻医问诊,尽全力想让他好起来,但是由于他的病症极为严重,所以医生们也束手无策。

强直性脊柱炎虽然不是常见病症,但也不算特别罕见,但是像李华这么严重的,却非常少见,医学上对他有一个专门的称呼——“3-on折叠人”。

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说他身上有三个地方紧紧挨在一起,下颌挨着胸,胸骨挨着耻骨,脸部挨着大腿。

长久以来,李华根本没有办法正常生活,也无法进行锻炼或者运动,他的骨骼和内脏都在被压迫,皮肤也重复感染。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不但完全没有生活质量,就连性命都将受到威胁。

在遍访名医后,李华终于遇见了彻底将他从病魔手中拉回来的人——陶惠人医生。

陶医生是深圳大学总医院的一名骨科名医。

“是否要为李华动手术?”

这个问题让他犹豫了很久,李华的症状极为严重,而且病例稀少,一次手术根本没法完成骨骼的矫正,据陶医生估算,李华需要进行4次大手术。

如果不动手术,他的身体状况会越来越糟糕,寿命也会受影响,但如果动手术则要面临极大的风险。

深圳大学总医院将十多个科室的主任集中到一起,专门研究李华的病例,陶医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治疗方案。

他计划要做4次大手术,分步骤让李华可以抬起头挺直腰。

首先要让他能够正常地趴在手术台上;其次要截断他的胸腰椎后重新连接,让他可以直起腰身;第三则要换上人工髋关节,这样他才能够正常走路。

最后一步则是风险最高的手术,在这一步中,要将他的颈椎骨截断后重新连接,这样他才能抬起头来。

整个治疗过程相当复杂,而且手术难度相当高,其中任何一个步骤遇到意外或者失败,都可能导致李华瘫痪甚至死亡。

对于医生们而言,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一次大挑战,陶医生特意邀请了吴尧平专家前来助阵。

李华对于这些情况一清二楚,他知道像他这样罕见的病症,在手术过程中既要依靠医生们的技术,也要依靠病人顽强的意志。

现在如果不做手术,他也活不了多久,如果手术成功则能挽救他的生命,最终他决定生死在此一搏。

四次手术

在手术之前两个多月李华就住进了医院,他需要为这次手术做好准备。

在能力范围内,他开始锻炼身体,医生建议他有时间可以吹吹气球,这样可以锻炼肺活量。

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李华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期待。

到了第一次手术那一天,母亲一直把他送到了手术室外,她安慰儿子他不要害怕,结果当手术室的大门关上,母亲却忍不住哭泣起来。

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要先麻醉,因为李华的脸紧贴在大腿上,他没有办法用面罩吸入麻醉,所以不得不在他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气管插管。

这是非常痛苦的事,管子要从鼻腔内直接插到肺部,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都会挣扎或者抵抗。

麻醉科主任孙焱芫医生告诉李华,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就举起手,但是李华非常配合,但也死死克制住自己,几乎没有挣扎,顺利完成了插管。

这是第一次手术,吴尧平医生在预定的开刀位置切开了一个七公分长的切口,他发现,李华有两块骨头已经由于长期钙盐沉而粘连在一起了。

医生们围在李华身边,他们个个全神贯注,手上动作不停。一个多小时后,经验丰富的吴尧平医生完成了双侧股骨颈的截骨手术。

这次手术非常成功,李华醒过来后,发现自己眼前已经不仅仅是大腿了,他的脸现在离开大腿约有30多厘米的距离!

这让他感到十分兴奋,也增加了对接下来的手术的信心。

不过此时李华仍然不能趴在手术台上,陶医生在研究后决定,调换一下手术顺序,先进行他的颈椎解骨手术。

由于李华现在仍然无法躺平,所以他只能坐在手术台上做手术。

在进行手术前,医院给李华做了完善的影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第七颈椎由于长期变形,已经严重畸形。

按照陶医生的计划,要先将第七颈椎截断,下一步才是复位和矫正。

大家都知道颈椎有多重要,如果在手术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病人彻底瘫痪或者大出血。

不管是哪一种后果,对病人来说都是塌天大祸。

一开始,医生们先用头环、钢钉等辅助工具将李华的头部固定。

完成这一步后,陶医生采用超声骨刀手术切开李华的背部皮肤,让他的颈椎暴露出来,随后再截断第七颈椎,进行复位。

整个手术中所有的医护人员投入百分百的专注力,他们不能有任何操作失误,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行业内的精英,在专业上,他们个个都是佼佼者,从个人情感来说,他们还对李华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敬佩。

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调动起全部的能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手术,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李华的颈椎需要打入钢钉来帮助连接和固定,医生们先后植入了22颗钉子才完成这一步骤。

这一手术后,李华二十多年来一直紧挨在一起的颈胸终于分开了,他重新抬起了头。

这件对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李华来说却如同天赐的礼物般珍贵,母亲也终于看清了儿子现在的模样。

由于长期只能从固定的缝隙中看东西,李华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斜视,眼珠也不对称。

但是这相较于可以彻底直立起来而言,已经不算什么了。

两次手术的成功让李华心中的希望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烧,他十分感激医院里的医护人员。

陶医生此时心里也更加坚定,他相信,只要按照这个治疗方案进行下去,李华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第三次手术按照原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此时他的身体整体呈“V”字型,而且双腿的股骨已经截断。

所以李华依然不能平躺在手术床上,这是4次手术中难度最大的一次,好在他终于可以先进行麻醉后再插管。

这一次手术,李华需要趴在手术台上进行,为了调整最合适手术的姿势,医生们制作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水囊垫在他的身下,然后让李华面朝下呈半跪姿态趴在水囊上。

为了调整好手术的姿态,需要拽出一些水囊,一些医护人员将李华轻轻托起,另一些医护人员喊着口号拉出水囊。

这一过程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先后10多次才终于将手术姿态调好。此时李华的身体趴伏在手术台上,在正式动刀之前还进行了一次全身检查。

一个护士发现了一些异常,李华伟右腿左侧皮肤颜色很深,在用B超检查后发现这里有大块血栓。

在外科手术进行时,血栓是非常危险的致命因素,如果它在血管中游走到肺部,那么很可能会引起肺阻塞窒息,导致病人死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医生们在李华的右腿上绑了一只弹力袜,用以防止这块血栓移动。

在这次手术进行中,医生们发现李华的出血量比前两次手术都大。

按照原计划这次手术要截断胸椎12和腰椎3,如果病人在手术中出血量过大,就很有可能只能截断胸椎12,过一段时间再截断腰椎3。

这令陶医生非常担心,如果这样操作的话,就意味着李华还要再受一次罪。

好在出血量最终被控制住了,在历经十个半小时的手术后,顺利按照原计划截断并复位了李华的胸椎、腰椎。

李华的母亲一直在手术室外等候,在这个时候,除了等待,她已经不能为儿子再做什么。

这次手术完成后,李华得以背朝下脸朝上的平躺在床上,他终于看见了天花板。

至此整个治疗已经完成了大半,医生们特别担心李华出现感染的问题,因为在第3次手术后,李华开始高烧不退。

如果出现了感染,那么很可能需要重新开刀,将骨钉和植入的器械取出,这就意味着李华又要多受许多罪。

原本陶医生已经回到西安的家中,在得知李华高烧之后又立即赶回深圳,急得好几天连觉都没睡好。

好在这次高烧并非由于感染引起,经过治疗后,李华的身体状态稳定下来,第4次手术开始了。

这次手术再次由吴尧平医生操刀,他为李华装上了人工髋关节。

重获新生

先后经历了这4次大手术,李华吃了无数的苦,受了无数的罪,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终于可以站起来了,挺起胸膛像正常人一样!

他可以看见别人的脸,也可以让别人看见他的脸。

当他开始做康复训练时,医护人员们把他架起来,他必须先练习站立,再开始走路。

他的手在抖,腿在抖,全身都在抖,但是这却是一个充满欢欣的新开始。

李华的这次治疗长达几个月,当治疗结束时,所有参与这一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的心中同样充满了喜悦。

在记者采访相关医护人员时,有人向陶医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复杂的手术有很高的失败几率,当时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呢?”

陶医生坚定地回答,他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手术,但是为了解决病人的问题,他必须不断挑战自己,这个手术无论如何都会做的。

麻醉科的孙医生也表示,李华的病症的确非常复杂,如果不进行治疗的话,那么李华只有等死,这次治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他们必须接受并且给予治疗。

为李华实施的这次治疗,全程都拍摄下来,并且剪接成纪录片,在外网的播放量高达2630万,点赞数量也达到了69万。

世界各地有许多人都看过这个视频,不管是兢兢业业的医生还是坚强的李华,都让他们深受感动。

2020年6月,李华出院了,他已经可以完成许多日常活动,自己照顾自己。

母亲带着他回到了居住过的老房子,还带他去看了海,他终于得以见到这广阔的世界。

在李华患病的这二十几年里,母亲为了照顾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总想着要多活一些时间,这样也能多照顾李华一阵子。

李华常常给母亲吹口琴,最喜欢吹的就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他知道,母亲的爱是无法回报的,现在他能重新站起来,就能重新看见母亲的容颜,他说,母亲头上的白发远比他以为的要多得多。

到他出院时,李华已经47岁了,他所有的青春和最好的年华都在病痛中度过。

结束治疗后,尽管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那样行动自如,但是比起以前无异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8月19日,李华和母亲还有陶医生一起出席了中国医师节的晚会,此时的李华和母亲与之前相比,都已经判若两人,不管是气色还是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李华扶着助行器,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上了舞台。

在现代医学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挥别了过去的阴霾,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出来。

李华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个人及单位团体纷纷解囊相助。

李华和母亲一起经营了一个小卖部,主要卖一些小食品和日常用品,生意还算不错。

李华的前半生经历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所幸在母亲的陪伴下以及陶惠人医生和众多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终于迎来了新生!

结语

李华能够恢复到现在这样,与他自己的毅力、母亲的关爱以及医护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祝愿李华和母亲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健康幸福,也向了不起的医护人员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