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杨文化:12部经典国产现实主义电影 底层视角的小人物故事 - 6080新视觉影院

福建白杨文化:12部经典国产现实主义电影 底层视角的小人物故事

来源:人气:0更新:2023-09-12 07:15:24

一、时代缩影

钢的琴(2011)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东北父亲为了女儿,发动朋友用钢铁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这部影片中充斥着矛盾,一群工人被迫下岗之后,生活困窘、妻离子散,却还嫌弃民营工作“磕碜”,不愿为了谋生“解放思想”,竟要请愿保留工厂烟囱,一起为了挽留陈桂林的女儿去造一架钢琴。

这些工人们思想淳朴,服从安排,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嵌入在国家的工业机器之中,把自己的生活、信仰,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工厂和国家。直到90年代末曾经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下岗潮瞬间席卷了整个东北,无数的工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铁饭碗,那些他们最亲切的工厂也人去楼空,只剩下东北大地上一副副锈迹斑斑的厂房躯壳。

《钢的琴》生动地刻画了这些被时代抛弃的工人们:拉不下脸的二姐夫,还端着工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只能待业在家无处可去;留俄的知识分子汪工,始终以工人自居,想尽办法保留工厂的烟囱;陈桂林还能弹得一手好琴,淑娴还有一副好嗓子,他们组建了一支演出乐队,四处卖唱。

《钢的琴》看上去像是一出荒诞喜剧。下岗工人陈桂林的妻子跟卖假药的人跑了,女儿则提出谁买钢琴她就跟谁。摆在陈桂林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答应女儿的需求,给她买一架钢琴。然而,工人们的普遍贫穷让他彻底放弃买钢琴的想法,偷钢琴也遇到了阻力。他只能依靠工人的生产本能,联合一群人制造一架钢琴出来。在陈桂林七武士般的召集过程中,他串联起了既彼此独特而又相互团结的工人群像。

正如片名《钢的琴》所提示的那样,象征物质和工业属性的“钢”和象征着精神文化的“琴”,立于两端又统一在一个词之中——那是一种独属于工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产。就像片中陈桂林在偷钢琴之后,独自于雪中弹奏《致爱丽丝》的场景一样,影片以浪漫化的超现实场面刻画了工人们跃然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和生命力量。

这一次,制造钢琴不再是为了挽留女儿,而是工人们在面对一个时代的逝去、一种人生的巨大转折时,竭尽全力地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以及身为工人阶级的尊严。那架钢的琴,笨重、粗粝,在毛糙的工业金属质感下,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不甚准确,但仍能流淌出温润的和谐。它象征着那个时代下岗工人的坚硬和柔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浪漫。

地久天长(2019)

电影《地久天长》主要讲述了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妻三十年的曲折生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耀军夫妇、沈英明孙海燕夫妇、美玉和新建是一起返城工作的知青朋友。稳定幸福的生活并不长久,计划生育办主任海燕逼王丽云强行打胎大出血导致不孕,刘星在水库被沈浩推倒不幸溺水身亡,王丽云被迫下岗天翻地覆,昔日的好朋友难以和好如初。

影片主人公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这一生,可谓十足艰辛,在时代车轮浩浩荡荡向前的浪潮中,他们极其有幸又极其不幸,成为了被浪潮抛弃的“少部分人。”短短十几载光阴,丽云被强制做流产手术发生意外导致失去生育能力、夫妻俩唯一的儿子溺亡、下岗失业、流落他乡,悲白发、劳神形、佝脊梁,他们是被命运与时代戏弄的小丑,他们的精神和肉体被凌辱。这些遭遇换在其他电影里,可以呈现为愤怒、惊惧、报复、颓丧等等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然而在这部影片之中,这些悲剧的产生与消解,是那么无声无息,是那么不温不火,使人如鲠在喉,虽是状若无物的表现方式,却在人心里激起一股难以消弭的愁绪。

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苦痛和难以抹平的伤痕,《地久天长》就像一面镜子,讲述了时代下普通人痛苦、挣扎与救赎。整部的拍摄手法特别契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电影没有很多采用现代技术拍摄的场景,情节和情感的表达极为含蓄,没有戏剧冲突式的爆发,一切稀松平常如平缓的流水,然而水面底下波涛汹涌,暗流涌动,好似一整座未显露的暗礁。


二、黑色幽默

驴得水(2016)

故事讲述了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在缺水的干旱之地,他们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能自得其乐,每天生活充实幸福。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往日的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驴得水”本是为学校每日拉水的一头驴,但校长一直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名叫“吕得水”的英语教师而享受上级的补贴。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终于大家想出来一个好方法——让修铃的铜匠临时冒充吕得水老师。

没有想到的是,特派员对这位吕得水老师极为欣赏,还决定将他任命为乡村教育家,从而获得美国慈善家的资助。而这一切终究是一个谎言包装另一个谎言,事情的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范围,最后将人性的虚荣自私展现地淋漓尽致,结局令人深感心酸。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明显折射现实的荒诞,充满戏剧感。比如教育部特派员带枪的特权,这看似与现实世界相违背的事情,只是荒诞剧情的一部分,电影中有很多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荒诞的背后所存在的复杂的问题。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银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员,影片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比较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物,并且在前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人性的两面性。

无名之辈(2018)

《无名之辈》是由饶晓志执导,陈建斌 、任素汐、 潘斌龙、 章宇、王砚辉、九孔、马吟吟、程怡、宁桓宇、邓恩熙等主演的荒诞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在一座山间小城中,一对低配劫匪、一个落魄的泼皮保安、一个身体残疾却性格彪悍的残毒舌女以及一系列生活在社会不同轨迹上的小人物,在一个貌似平常的日子里,因为一把丢失的老枪和一桩当天发生在城中的乌龙劫案,从而被阴差阳错地拧到一起,发生的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喜剧。

该片将视角对准了城市人群中最底层的人群,认真地讲述着这一群人的故事,并且把每一个人物外在的表层耐心地层层剥离,揭示出他们命运中的不幸因子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内涵,使得一群无名之辈变成了观众心中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于是,那些原本边缘的个体,其生命本源深处的跃动也同样引动了我们的情感共鸣,使得我们与其同喜同悲。该剧也深刻地发掘了无奈人生中的正向因素——善良、真诚、勇敢、责任,等等,影片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是带给观众的却是感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主流的欣慰。

无名之辈,皆为你我。小人物的追求与挣扎,可笑与可悲,理想与现实,执念下的孤勇,刻在骨子里的尊严,终究会燃成熊熊之火,照亮整个黑夜,铸成永恒。尽管微不足道,但他们身上闪着的微光,迸发,并升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却意味着伟大。当他们决定改变的那一刻起,他们都成了英雄。


三、社会现实

我不是药神(2018)

《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共同监制,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主演的剧情片。电影讲述了印度神油店老板程勇日子过得窝囊,店里没生意,老父病危,手术费筹不齐。前妻跟有钱人怀上了孩子,还要把他儿子的抚养权给拿走。一日,店里来了一个白血病患者,求他从印度带回一批仿制的特效药,好让买不起天价正版药的患者保住一线生机。百般不愿却走投无路的程勇,意外因此一夕翻身,平价特效药救人无数,让他被病患封为“药神”,但随着利益而来的,是一场让他的生活以及贫穷病患性命都陷入危机的多方拉锯战。

电影《我不是药神》通过展示医疗伦理与道德权衡的复杂性、角色塑造与人性探析、电影主题的表达与社会伦理挑战以及艺术表现与效果分析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和现实挑战。这部电影引起了观众对于伦理、道德和医疗系统的深入思考。

通过电影,我们了解到医疗伦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复杂和关键,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和人性探析,使观众对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电影也通过药品监管、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益驱动等问题,引发了对社会伦理挑战的反思。

《我不是药神》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角色塑造、现实的社会背景以及精心打造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引起了观众对医疗伦理以及当下社会伦理挑战的关注和思考。这部电影在艺术和思想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伦理和道德的窗口,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与进步。

隐入尘烟(2022)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在西北农村的土地上耕耘的日常。夫妇之间,男的大龄单身且贫困,女的身患隐疾、不良于行。影片也从婚姻的初始,记录了夫妇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的全过程。

影片的主人公,西北荒原上的农民马有铁和曹贵英乍看之下是非常典型的“失语者”,但《隐入尘烟》在刻板印象之外,展示了“庶民”的发声。影片更通过不动声色的细节,展示了两人之间萌发的爱情。《隐入尘烟》展示的,恰是这样一种命运,挣扎在必要性的生存和非必要性的爱之间。而这种展示,在当下显得难能可贵:它证明电影仍有这样的力量。尤其在这个踯躅前行的时代,为部分人打开一扇通向未知和真实的窗。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是《隐入尘烟》中对于贫穷的描写,一对生活在西北荒原上的中年夫妇,明明过着一日三餐、春播秋收的生活。但这种平淡生活中,又无处不在地有种“命悬一线”的气息。这条“线”,就像是俗语中的麻绳。被枯竭的资源绷紧了、被命运拉扯到极限。惊魂动魄的日常,随时就可能会崩落。

《隐入尘烟》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在倾向于冷落苦难的国产院线电影中展示了具象化、富有感染力的底层生活,更在于电影围绕着新世纪之后被冷落的乡村与乡土生活展开。《隐入尘烟》中的贫困仍和乡村紧紧相连,这里的乡村概念又以土地为核心,就如电影开头那片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

在《隐入尘烟》的豆瓣长评区里,李睿珺写了一首诗,结尾颇为动人:“刚到村口的疯子/充满爱意地看着围向/他的十个孩子/其中九个向他丢来土块/只有一个在他碗里放了/馒头”。对于马有铁夫妇来说,这往他们碗里放馒头的唯一一个人,或许就是这片无言的黄土地。


四、辛辣悬疑

烈日灼心(2015)

本片改编自非著名地方作家须一瓜的《太阳黑子》,整体结构和叙事风格基本遵从于原作,在犯罪警匪片的外衣包裹下讲述了个关于自我灵魂救赎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三个结拜兄弟共同抚养着一个孤女,多年来一直潜藏在城市的角落。一名出租车司机(郭涛饰),帮助无数人却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一名协警(邓超

饰),除暴安良,却从没想过升迁入职;一名渔夫(高虎饰),每天照料着孤儿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心暗涌,直到种种巧合之下,警察伊谷春(段奕宏饰)以及他的妹妹伊谷夏(王珞丹饰)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神秘交织。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曾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浮出水面,法网和人情究竟谁更无情。

曹保平作为内地学院背景里难得的类型片导演,拍摄的故事都很有张力。他擅长在短时间内营造戏剧冲突,也懂得留出更多的篇幅刻画人物和营造故事意境。纵观曹保平之前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烈日灼心》延续了曹保平一贯的对于当下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电影原著《太阳黑子》,人性就如同太阳,再圣洁都有黑暗的部分,而这黑暗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出自内部,是太阳光芒中的一部分,同根相生,无法割舍。阳光是温暖的,太过靠近却会被灼伤,这同样也是人性的两面。阳光照亮一切,却仍有到不了的黑暗角落,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在烈日之下,皮肤会被灼伤,但是所灼伤的仅仅只是皮肤而已吗?还有人心。

暴裂无声(2018)

《暴裂无声》讲述了哑巴张保民的儿子磊子放羊时失踪,张保民找寻儿子时误打误撞卷入了土豪老板昌万年非法采矿的事件,拯救了律师徐文杰被绑架的女儿。然而张保民至始至终不知道的真相却是,杀死他儿子的正是昌万年和徐文杰。

一桩故事线简单的案件,却至始至终保持着悬疑和紧张的节奏感,并且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展现事件的荒诞和对社会阶层的批判。

黑色暴力下的反思——比凶手更可怕的,是选择成为帮凶。在本片黑色暴力的基调下,我们一直在跟着导演的节奏寻找着杀害磊子的真凶,然而到了影片结束,我们才发现:此时谁是凶手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选择成为了帮凶。开篇以暴力形象出现的屠夫,不计前嫌地帮助张保民躲过一截;而代表着法律与正义的律师徐文杰,却为了利益逐渐丧失人性,不但不感恩于张保民救了他女儿,更是选择成为杀害张保民儿子的帮凶,把秘密永远埋藏在心底。屠夫和律师,两个反差角色做出的戏剧性行为,让我们不禁唏嘘,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的黑暗,比凶手更可怕的,是选择成为帮凶。

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有力量的视听体验与节奏层次,也让我们更加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主线的寻子故事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于人性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五、复杂人性

Hello!树先生(2011)

《Hello!树先生》是韩杰导演、贾樟柯监制、王宝强领衔主演的反映农村青年真实现状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叙事是以一个受到矿山开采破坏的农村为背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只能被迫搬迁,为采矿来让路。在这次浩浩荡荡的社会转型中,人们的精神困境也由此而产生。树先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对现实有无奈的反抗和逃避,王宝强演出了人生的悲凉,生活的不易。

主人公“树先生”是小村子里一个游手好闲又不着调的小人物。在经历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肉体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摧残之外,他开始进入到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却也因此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乡里的预言家,受人尊敬。电影的前半段,镜头直抵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聚焦的可以说都是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将矿难、陋习等阴暗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风格上被公认为“有着很深的贾樟柯印记”。但在对待人物最终命运的问题上,韩杰导演却一改前篇的风格,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又格外有趣的答案,让“树先生”摆出一副超现实主义的姿态将所有现实的苦难在笑声中化解于无形。一部奇幻喜剧电影,以荒诞的手法揭示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

万箭穿心(2012)

《万箭穿心》由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导演王竞的现实主义力作,获得了第1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该部影片曾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真实地呈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武汉女性的市井生活,这部低成本的电影2012年初次上映便反响热烈,豆瓣评分8.3分。

电影《万箭穿心》讲述了女主人公李宝莉因为性格强势,遭遇丈夫马学武出轨背叛,丈夫自杀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靠做“女扁担”出卖苦力挣钱,十年艰辛熬出头,儿子终于考上了大学,以为能享享福,儿子却把她赶出了家门。这种种惨痛的经历,犹如万箭穿心,刺破李宝莉的半生。

李银河认为,《万箭穿心》是《雷雨》之后做得最好的悲剧。该部影片既揭露了中国家庭式的悲剧,诸如紧张的夫妻关系,失和的亲子关系,更有底层人物与自身命运抗争的悲剧,李宝莉是时代的巨变之下,万千底层女性的一个小小缩影,人们总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原著作者说:“人生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就会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残酷。”观众在电影中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家庭一步步崩坏,走向悲剧的过程。

六、世间百态

海洋天堂(2010)

刚过21岁生日的大福(文章 饰)是个孤独症患者,父亲王心诚(李连杰 饰)在妻子去世后,一个人将大福养大,如今王心诚身患肝癌,自感时日无多,虽然楼下开小卖店的柴姨(朱媛媛 饰)时常给这对父子无私的帮助,但如何安置大福的未来还是王心诚放不下的牵挂,他甚至有了和儿子一同赴死的想法。王心诚试图将大福送回培智学校,但是学校、福利院一连串的拒绝令他倍感失落。而且在大福的世界里,水是他最好的朋友,这个能像海豚一样畅游的孤独症患者也无法离开水族馆,在水族馆,大福结识了善良的杂技女子玲玲(桂纶镁 饰),而王心诚急于教会大福生存的技巧,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人们往往会把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称之为星星的孩子,这部电影把视角引向了孤独症患者,希望社会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弱势群体上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海洋天堂》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没有简单化地为人物提供一个体制化的出路,王心诚在体制内寻找帮助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无论是保险、福利院、医院,最后只能靠人人献出一点爱来缓解矛盾。其实所有人都明白,靠体制缺位的人性爆发为大福提供终其一生的生命庇护是一件确定性很低的事情,人生的变数很大,表现为物质援助的爱心也一样,在这部电影里,这份被粉饰的爱不仅无解,而且无路可逃,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人生大事(2022)

电影《人生大事》由刘江江导演、韩延监制、朱一龙主演的国内首部殡葬题材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来自殡葬世家的莫三妹与失去亲人的小女孩武小文相遇,擦出一系列火花从而改变了莫三妹浑浑噩噩的一生,与小女孩建立起坚不可摧互相救赎的温情故事。导演刘江江以“死亡”与“情感”为话题向观众表达了这个温情的故事,但纵观整部影片导演以牵挂隐喻向观众表达了“生死不是大事,心有牵挂才是”的理念。

《人生大事》取景于武汉街头巷陌,全片市井气息十足,市井环境下每个人各具特色,其中男主角莫三妹更是多面性格,曾经坐过牢,有点泼皮味道,但却又内心豁达、公正善,影片没有写大英雄的故事,而是聚焦市井街坊间的小人物,更具生活气息,也更让人动容。

直视死亡,在电影《入殓师》中就有这样一句台词:“尽管死亡如同骄阳,我们仍可直视。”死亡,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讳莫如深的词汇,它被认为是避讳的,肮脏的,消极的,我们对于死亡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常常有所欠缺,但是死亡却不能不提。

诚如影片中所说:“人生就像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而死亡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提的最后一页。影片独到之处在于,用孩童的视角讲述其在面对死亡时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直视死亡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而孩童面对死、接受死、直视死的历程,同样也是自我成长与救赎之路。

结语

用这样6个主题12部影片,远不足以概括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类型,在电影市场越来越广阔的今天,现实主义题材在众多国产电影类型中突出重围,成为“后起之秀”。从过去“叫好不叫座”空有口碑但票房惨淡到现在“叫好又叫座”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市场风向的变化观众有目共睹,可以说是观众选择了市场。面对良莠不齐的影片质量,观众对观影的选择愈发谨慎,单纯声光特效的大片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观众对电影品质和内涵的追求。

于是取材于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被观众所青睐。这些现实题材电影有一个共性——它们大多从社会底层视角展开,主角也是金字塔底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底层视角+社会现实”让观众有深切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不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旁观者,而是这幅众生百态戏码中的甲乙丙丁。在这样的影片中观众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共鸣,能够共情角色的悲剧色彩,并引发思考延伸到生活中,甚至能够反辐射到社会现实。从市场层面来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不需要恢弘的特效巨制,也不需要大IP大流量,相对低的制作成本却可以收获巨大的市场反馈,这场以小博大的博弈性价比之高无需多言。故而资本也倾向于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的制作。

尽管如此,现实题材电影的市场空间仍是巨大的,这意味着创作者和出品方对于剧本、项目的选择要更加严格。一方面,现实题材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利用好作品传播的力量;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电影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创作者只有拿出更多好的作品,稳固住观众对类型题材的信任,现实题材电影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好。

最新资讯